《女王》-----------戴着王冠的小女孩

2007-09-11 15:33 | 乙羽

“戴王冠的头难安于枕席”,引自《亨利四世》中的这段话拉开了影片的序幕。这是一部关于“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基督教)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的电影。虽然短短90分钟,并不能够将其一生完整的展示出来,但影片却通过“戴安娜事件”作为影片的主线,从一个侧面影射了女王的思想及其人生中的坎坷,也让人们更多的从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我想影片或许可以分成下面几点来看

·保守与革新
这一点几乎始终贯穿影片,这在我下面的几个论点上也会有所提及。保守派的代表即女王,而革新派的代表是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影片的开头,画师表示他在投票时并没有投布莱尔,显然在那个时候女王是很乐意听到这样的声音,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也是她所一直坚信的,就像后来她对布莱尔表明的态度一样,而那张油画中的女王亦显得冷傲且庄重。而布莱尔则表现的不循规蹈矩,平易近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中的布莱尔也等同于戴安娜的存在。
·三次通话
第一次通话是在刚传来戴安娜死讯后,而双方接电话的地点都是在书房,然而两个不同的书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布莱尔的书房凌乱且随意,而女王则整洁而严谨。而女王亦表现出对事件的轻视和不屑,她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影响。
第二次通话时,女王正准备用茶,而布莱尔的电话搅了她的兴致,而这不仅仅是让她的茶变凉,谈话的内容更让她心凉。
第三次通话,女王接电话的地点是在厨房,这时女王的处境也越发的窘迫,大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意思。
·媒体
最初我们看到女王起床是要看报纸的,而布莱尔是躺在床上打开电视,这也是一种对比,一种新闻传播方式的对比,而时代的变革,让人不能单靠报纸这种平面媒体了,因为电视能更快更准确的传播讯息。就像接到戴安娜出事消息后,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新闻一样,这时报纸是绝对赶不上进度的。女王对于戴安娜的问题上的转变可以从看电视这一点上看出来,最初是不愿意看关于戴安娜的报道、纪录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并想要了解戴安娜。
说到戴安娜的,影片中给出的死亡原因的解释亦是媒体,而被狗仔队追逐是不是很像影片《狗仔队》里的镜头呢-v-
·鹿
影片中出现了一头美丽鹿,可以说它象征着戴安娜,而女王对于这只鹿充满了怜爱之心,她喜欢它,不愿意看到它受伤害,这也正好影射了女王对于戴安娜的看法的转变。然而鹿最终死去,就像戴妃一样……
·女王与戴妃
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二者是很像的,而后者或许更幸运一些,因为她所遭遇的攻击显然只是来源于保守的家庭,而且身后还有支持她的人民。而前者却要遭受全民的谴责,却孤立无援,竟自默默垂泣。直到最后布莱尔激动的抨击他的顾问时人们才真正理解“王的孤独”
·两次会面
女王与布莱尔有两次见面的剧情。第一次是首相的任命仪式,那时布莱尔像个孩子,虽对女王有着十分的尊敬却又难以压抑住激动兴奋的心情,而女王就正好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很好的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而第二次会面是在戴安娜事件两个月后,虽然女王一见面没给布莱尔什么好脸色,但那或许只是给自己找回一点面子而已,而这一次女王已经有所改变了,变的更平易近人了,谈话也变得更加轻松。
·戴着王冠的小女孩
虽然这么说或许有些不妥,但却是就是那样,她依然像个任性的小女孩一样坚持自己开车,虽然表面坚强内心却难以掩饰住悲痛,也会陷入迷茫需要长者的指点。而在影片的最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个小女孩的成长。

顺带一提,影片的最后是,在戴妃的追悼会录影上出现了帕瓦罗蒂的身影,在十年后他也与世长辞了,在此哀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