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
2005-05-11 14:17 | 从此醉
外婆姓陈。到现在,去世十年了。
九十,算高寿了。可惜,外公比她早走。
对外婆最初的记忆,是护住我不让妈妈打我;是饭桌上我那堆得高高的饭碗;是偷偷从自己的零食小箱子里拿出来的饼干……
但是,我已经再也感受不到那呵护了。
外婆有七个女儿,两个儿子,个个都很孝顺。
所以外婆每两三年就搬一次家,虽然辛苦,却也欣慰,轮流去子女家住,多好。
最后一次在我家的时候,外婆坚决不许妈妈请保姆,其实,那时候她已经八十五岁了。外婆喜欢玩纸牌,我是不懂的,很多时候是她自己一个人在那摆,只有等到晚上爸爸妈妈回来后才有可能陪她玩两局。那些时候,我在外面看外婆很难理解的动画片。
有时候,等我耐下性子陪外婆聊天的时候,她会告诉我某时某地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好吃的东西,最后,总要说一句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多去外面看看才好。
外婆从来不跟我说她自己的事,也许她认为说那些陈年旧事会闷坏我吧。
后来,幸亏妈妈告诉我不少,终于让我知道了一些以前的事……
外婆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十八岁那年,两户人家同时上门求亲。外公家比较穷,但是外公算是很有才华的,人也正气。外婆的父亲偏向和有钱人家结亲,但是外婆的母亲不大乐意,认为另一家是纨绔子弟,外婆不会幸福。好在当时外婆家算开明,还是问了问外婆自己的意见。
成亲后,外婆很辛苦。外公婚后一年就被调去省城工作了,只有休息三天以上的时候才会回家。他是孝子,虽然也想带外婆去省城,但是,母亲不同意外婆出去,要她留在家侍奉婆婆,做儿子的,只有听从。
这样,就是十年。
拖着四个儿女,侍奉婆婆,维持生计,丈夫帮不了什么,家里只有一个佣人,十年。
外婆后来告诉妈妈,那些日子也不曾抱怨什么,因为每天忙得没时间想,也很累。
为帮补家用,外婆学会养猪,也自己种菜。所以,妈妈很多次说过,以前的猪肉很香的。
终于,外公家的族人看不过去了,族长找到外公的母亲,劝了很久,外婆于是带着四个儿女到了省城和丈夫团聚了。想必,外婆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触吧,毕竟,人的一生,有几个难熬的十年呢,还是新婚燕尔的十九到二十八岁的十年?
那几年,据说是外婆最高兴的几年。外公作为政府的中级文官,薪资不低;家中无老人需侍奉,无论精神还是体力上都算不小的解脱;子女都很听话,读书也用功。
直到抗战爆发。
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了。
外公被上调,又一次暂时抛下了妻儿,只能间中回一次家,毕竟家属随军太不方便。
国土一点点被蚕食,外婆带着儿女一点点远离故乡,到了重庆才算暂时稳定下来。
还好这时候几个大的儿女开始工作了,可以稍稍帮外婆一下。
那些日子,外婆过得真是很苦,经常的和外公失去联系,经济也很困难,家中几个大的要读书,小的还嗷嗷待哺。外婆左支右绌,勉强维系这个家。有过两年多的时间里,外婆去面条店打杂工,每天将因搬运时碎裂的面条收集起来带回家,熬成面糊当主食。当然这是给自己吃的,子女们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吃到米饭。
后来外婆在我家住,很多次早上吃面条的时候,我都发现外婆不吃,妈妈也改做别的。终于有一天问起外婆,她也只是微微笑笑,说她不喜欢吃面条。然后妈妈悄悄跟我说,一九四四年后,外婆再也没吃过面条,因为一闻到那气味就想吐。
抗战胜利后,总算又一家团聚了。只是大舅和大姨二姨去了北方工作读书,外婆很想他们。
内战爆发了,又开始南移。
一九四九年,外公外婆带着六个子女到了广州。
外公的上司很赏识他,跟外公说,一起过去台湾吧,你全家都可以走,还有最后一班飞机。
考虑再三,外公同意了。
走的那天早上,刚出门没多久,小舅和小姨就走丢了,人也多行李也多,他们两个毕竟还小。外婆急得不行,满世界找,终于在另外一条街找到了。外公赶过来说,还来得及,快走。这时外婆很坚毅的说,不走了,忍受不了和老大老二老三他们骨肉分离一辈子。
外公叹了口气,那回家吧。
文革的时候,因为外公解放前的工作和职务,以及外婆家被划为地主,他们吃了很多很多的苦,但是外公外婆从来就没后悔某天早上作的决定。
外婆一直是很乐观的人,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不曾抱怨过什么。对子女说的一直都是自己努力上进,明天肯定会比今天好,做人要正气,做事莫灰心。
其实,有很多道理,我们现在未必明白,但是一定要记住。
这样,我们还有机会去痛定思痛。
比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上大学的前一天,我复印了录取通知单,去外婆的墓前烧了。希望外婆能看到。
外婆,在天上的您,也一定是微微笑着看我这个外孙的吧。
-
4000贴 献给外婆
九十,算高寿了。可惜,外公比她早走。
对外婆最初的记忆,是护住我不让妈妈打我;是饭桌上我那堆得高高的饭碗;是偷偷从自己的零食小箱子里拿出来的饼干……
但是,我已经再也感受不到那呵护了。
外婆有七个女儿,两个儿子,个个都很孝顺。
所以外婆每两三年就搬一次家,虽然辛苦,却也欣慰,轮流去子女家住,多好。
最后一次在我家的时候,外婆坚决不许妈妈请保姆,其实,那时候她已经八十五岁了。外婆喜欢玩纸牌,我是不懂的,很多时候是她自己一个人在那摆,只有等到晚上爸爸妈妈回来后才有可能陪她玩两局。那些时候,我在外面看外婆很难理解的动画片。
有时候,等我耐下性子陪外婆聊天的时候,她会告诉我某时某地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好吃的东西,最后,总要说一句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多去外面看看才好。
外婆从来不跟我说她自己的事,也许她认为说那些陈年旧事会闷坏我吧。
后来,幸亏妈妈告诉我不少,终于让我知道了一些以前的事……
外婆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十八岁那年,两户人家同时上门求亲。外公家比较穷,但是外公算是很有才华的,人也正气。外婆的父亲偏向和有钱人家结亲,但是外婆的母亲不大乐意,认为另一家是纨绔子弟,外婆不会幸福。好在当时外婆家算开明,还是问了问外婆自己的意见。
成亲后,外婆很辛苦。外公婚后一年就被调去省城工作了,只有休息三天以上的时候才会回家。他是孝子,虽然也想带外婆去省城,但是,母亲不同意外婆出去,要她留在家侍奉婆婆,做儿子的,只有听从。
这样,就是十年。
拖着四个儿女,侍奉婆婆,维持生计,丈夫帮不了什么,家里只有一个佣人,十年。
外婆后来告诉妈妈,那些日子也不曾抱怨什么,因为每天忙得没时间想,也很累。
为帮补家用,外婆学会养猪,也自己种菜。所以,妈妈很多次说过,以前的猪肉很香的。
终于,外公家的族人看不过去了,族长找到外公的母亲,劝了很久,外婆于是带着四个儿女到了省城和丈夫团聚了。想必,外婆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触吧,毕竟,人的一生,有几个难熬的十年呢,还是新婚燕尔的十九到二十八岁的十年?
那几年,据说是外婆最高兴的几年。外公作为政府的中级文官,薪资不低;家中无老人需侍奉,无论精神还是体力上都算不小的解脱;子女都很听话,读书也用功。
直到抗战爆发。
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了。
外公被上调,又一次暂时抛下了妻儿,只能间中回一次家,毕竟家属随军太不方便。
国土一点点被蚕食,外婆带着儿女一点点远离故乡,到了重庆才算暂时稳定下来。
还好这时候几个大的儿女开始工作了,可以稍稍帮外婆一下。
那些日子,外婆过得真是很苦,经常的和外公失去联系,经济也很困难,家中几个大的要读书,小的还嗷嗷待哺。外婆左支右绌,勉强维系这个家。有过两年多的时间里,外婆去面条店打杂工,每天将因搬运时碎裂的面条收集起来带回家,熬成面糊当主食。当然这是给自己吃的,子女们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吃到米饭。
后来外婆在我家住,很多次早上吃面条的时候,我都发现外婆不吃,妈妈也改做别的。终于有一天问起外婆,她也只是微微笑笑,说她不喜欢吃面条。然后妈妈悄悄跟我说,一九四四年后,外婆再也没吃过面条,因为一闻到那气味就想吐。
抗战胜利后,总算又一家团聚了。只是大舅和大姨二姨去了北方工作读书,外婆很想他们。
内战爆发了,又开始南移。
一九四九年,外公外婆带着六个子女到了广州。
外公的上司很赏识他,跟外公说,一起过去台湾吧,你全家都可以走,还有最后一班飞机。
考虑再三,外公同意了。
走的那天早上,刚出门没多久,小舅和小姨就走丢了,人也多行李也多,他们两个毕竟还小。外婆急得不行,满世界找,终于在另外一条街找到了。外公赶过来说,还来得及,快走。这时外婆很坚毅的说,不走了,忍受不了和老大老二老三他们骨肉分离一辈子。
外公叹了口气,那回家吧。
文革的时候,因为外公解放前的工作和职务,以及外婆家被划为地主,他们吃了很多很多的苦,但是外公外婆从来就没后悔某天早上作的决定。
外婆一直是很乐观的人,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不曾抱怨过什么。对子女说的一直都是自己努力上进,明天肯定会比今天好,做人要正气,做事莫灰心。
其实,有很多道理,我们现在未必明白,但是一定要记住。
这样,我们还有机会去痛定思痛。
比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上大学的前一天,我复印了录取通知单,去外婆的墓前烧了。希望外婆能看到。
外婆,在天上的您,也一定是微微笑着看我这个外孙的吧。
-
4000贴 献给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