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四章

2003-02-15 14:45 | lastwinner

放假回家,远离了电脑,所以又拿起久违的钢笔.
很深的夜,点一根烟,泡一杯很浓的茶,若干年前的许多冬夜就是如此
选一篇贴出如下:

-----------------------------------------------------------


追求光明还是自取灭亡——我原本属于黑暗,为何把我引向光明?

一个古老的话题:飞蛾扑火
小小的飞蛾,只因一个简单的习性而成就了一个百论不厌的话题中心
有人赞美它:为了追求光明而舍弃生命;
有人贬低它:经不住诱惑而走向死亡
相同的不仅是结果,还有过程。只是谁也不知道它的真正目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也就不知不觉成了贬义。我一直以为,飞蛾这瞬间壮美的死亡过程,总带着点悲壮的色彩,如果人的生命过程都像它这般,那就简单了,只惜不能。所以这点点悲壮就成了莫名的悲哀。

终点与起点——从狭义上说,生命有起点也有终点,但这仅仅是狭义上

多年前有剪报、收集小纸片的习惯,依稀记得其中有这样一则内容:美洲有种卵胎生的蛇,其受精卵是在体内孵化的,等到生产的时候,母蛇会在锋利的石头上飞快游过,划破自己的腹部,成形的小蛇就可顺利降生,但母亲便在“剖腹产”后死去。
一个生命的终点,正是许多生命的起点。每时每刻,都有生命结束,都有新生命开始,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轮回,而是有更迭的发展。从更大的方面说,地球上延续了几十亿年的生命,终究有完结的一刻,但总会有新的生命出现在我们已知或未知的行星上。一个时代的结束,正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这点来看,死亡只是点缀,生命便是永恒的了。

预知死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死亡总是带着一种神秘,一种引人探究的神秘。自人类有“灵魂”这一意识以来,有关与此的故事便数不胜数了,医学界对此也曾有许多研究,据不少“一只脚踏进棺材”濒临死亡但后又得以幸存的人的描述,那时大多有一种类似“灵魂出窍”的感觉,其人生中重要的片段、人物,如蒙太奇式地浮现,看过电影《移魂都市》(原名《Dark City》)的人可在主人公接受“记忆注射”那个情节中形象地感受到。不过要在有知觉的情况下预知死亡,那又是另一番情形了。
六七年前一道上朋友,在国内出了点事,呆不下去,继而混到欧洲某国,又与当地同国内有联系的黑社会有了过结(细节不便详述),在失去了多年联系之后的某天,我突然接到其电话,内容大体上是知“死到临头”之意,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平静,经常回忆起我们当年一起疯玩的日子。当时我还没怎么在意,但若干个月后,从其他朋友处得知其横尸异国街头的消息。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这句话有了最深刻的理解。

死神往往过早召唤优秀的人——写这段文字的时候,逢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罹难,谨此对勇士们表示敬意和默哀

十年前的暑假,我第一次在炎炎夏日里感受到深深的寒意。父亲的一位年轻战友,当地消防中队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指导员,在一次救火任务过程中不幸牺牲,年仅三十二岁。
原本按照他这样的主官地位,出任务时根本不用身先士卒,但一向如此的他最后把生命融入了烈火,有口皆碑的他把生命留给了这片土地。他是一个外地人扎根于此,但出殡的那天,有上千素不相识的群众手执白花赶来为其送行,场面令人唏嘘不已。烈士遗孀手中金灿灿的一等功勋章,只是死神带走英雄时留给未亡人的一点点记忆;一掊黄土,承载了多少哀思。上大学前的每个清明节,我都会去看望永远三十二岁的他,站在四月苦涩的雨水里,我的记忆中想起的是一张模糊但永远英俊明亮的脸。
又记起五年前我为其写的一篇报告文学中撰的一首七绝:

又至清明听雨声,括苍山麓掩英魂。
真金若得烈火证,何言冬尽不逢春。

死神往往过早召唤优秀的人,是出于羡慕,还是嫉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