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篇= =
2005-01-15 00:03 | Random
不是本行,写起来太不顺手了,哎……
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指出,谢谢了!
----------------
影视声音艺术创作论
——声音对环境交代和气氛营造的作用
影视中的声音大致分为音效、音乐和人声。声音在电影电视中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已从早期单纯的为了表现真实感而制作的声音,到现在营造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心理和所处时空、拓展画面空间甚至表达出画面中不宜或不便表达的内容,甚至让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与习惯用法背道而驰,让原本不协调的声画配合在一起,反而产生极为强烈的视听效果。音乐也从早期的有源音乐或单纯为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逐渐出现一些未必有源但却和画面中的人物内心有紧密联系的音乐,这些用法在电影中尤其明显,比之早期生硬的处理手法,声音的巧妙使用可以使视听感受更圆润自然和有种藏而不露。
影视中的音效大致分成自然声和超自然声。其中前者在影片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环境更真实,比如脚步、开门等胶片无法记录的声音信息,都要事先录制或后期制作。但真正在设计声音的时候,除了画面内必须的音效之外,还可以设计其他画面外的声音,使观众虽然没有看到但却听到了画面外部的事物与环境,就像生活中只闻其声不见其物一样可以判断出其方向和具体是什么,同样在画面外的声音也提供了观众更广阔真实的环境感。这是一个喧嚣的街道,还是一间安静的教室,是在万马奔腾的战场,还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画面带给观众的永远只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声音则给观众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巴顿将军》的片首,观众虽然没有看到台下军校的士兵,但从一开始嘈杂的声音、摄影机的角度和巴顿上台时下面逐渐安静下来,观众就能够判断出台下的士兵是用仰视的角度(摄影机的角度)来看巴顿,而虽然这五分钟的演讲除了巴顿以外一个活人都没有,但观众感到的却是一个将军对几百上千名士兵在说话,当然,巴顿说话的空间感和回音也告诉观众“那是一个封闭的大礼堂”。如果拍出底下士兵的反应会如何呢,也完全可以,但观众的视线就会稍稍分散,而且对于巴顿的讲话,底下的士兵总有表情,设计了表情,观众的关注点又转移了。而现在,巴顿从头到尾都是中心,不论底下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反应,他始终在台上发言、大喊、说脏话,让观众只看到他本人,将“个人”极大地夸张,这对于表现巴顿这个个性张扬和目无一切的狂人,实在是再合适不过。再看《沉默的羔羊》的片首,Starling从充满雾气的森林中跑到FBI的大楼前,声音从远处不断传来鸟鸣声逐渐变成直升机螺旋桨声和不断的枪响声,而观众看到了直升机降落和射击训练场了吗?没有,观众只看到两队人在跑步和几个人在爬绳索,但观众感受到的这个环境却是有直升机出入、有学员在射击场训练的FBI基地。而当Starling走进大楼穿过走廊时,身边又传来击打沙袋声、传真机声和电话铃声,直到她坐下来和Crawford交谈时,门外还有电话铃声不时出现。虽然声音不是从画面中的某件物体发出的,也没有让观众刻意地去“听到”这个声音,但不知不觉中就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非常真实完整的环境。
当然,画面外的声音不只是为了让观众感到真实,同时还能让观众知道画面外发生了什么,并通过画内人物或物体的反应了解到这个声音对画内事物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在路边撒尿,画外一声枪响,那人吐血倒地,然后杀手从他背后的墙角现身,这是常用的做法,即画外声音和画内人物形成互动。对话也是一样,画面外有人说话,画面内的人进行回答。但同时,画内的内容不变,而改变画面外的声音,却可以使两者互动时的意义完全改变。比如把枪响改成锐利物体刺入软物的声音,那么那人显然就是被刀刺死或者被箭射死;而同样,画内外的一问一答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改变甚至扭曲原意。Michael Moore在《华氏911》中把布什对失业者说的“Go find a real job!”改成了对Moore自己说,曲解的方法就是在之前的画面中切一个模拟人群中Moore视角的主观镜头,然后Moore对布什说:“Mr. Bush!Mr. Bush!”,而其实这个声音的来源没有任何根据,完全是以主观镜头给观众造成的错觉。而后一个镜头就是俯拍的布什在人群中对着刚才主观镜头机位的方向说:“Go find a real job!”于是一个表现布什幽默的新闻画面就成了布什丑态百出的一个例证。
除了表现环境的真实,声音还可以起到气氛营造的作用,当下的场面是让你感到舒缓平和,还是压抑紧张,或是惊恐,或是惊讶、诧异、恍惚、迷幻。不同的声音能给人的心情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特殊气氛的声音往往是被夸大的环境声或是超自然的声音,在恐怖、惊悚、悬念、科幻片中,这类音效更是作用巨大。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在地下室里那个所谓的老妇转过脸来的时候,尖锐的高频音效一下刺穿了观众的心理防线,伴随着摇曳的灯光和刺耳的弦乐声,惊骇的气氛一下被大大地夸张,或许许多年后观众不会再记得那个音效,也可能不会再记得那张脸,但是“恐惧”的记忆却不会消失。在Kubrick的《闪灵》中,在Jack Nicholson发疯之后,她妻子看到他在打字机上打的全是相同的一行文字时,同样出现了尖锐的声音把观众的紧张感逐步提升,而Nicholson出现并把他妻子逼上楼梯时,尖锐的音效逐步强烈,矛盾冲突也逐步激化,画中人和画外观众的情绪也越来越紧张。而在其他恐怖片中,时常出现的手法是让主人公在一个任何都可能有危险的地方探索,先让周围静到极致,然后突然冒出来个什么东西扑向镜头,同时突然给一个极尖极响的声音刺激观众的听觉,形成“吓一跳”的效果,不过这种手法实在比较低劣,但正由于这种低劣的手法,使得一些高明的手法有了建立的基础。在《沉默的羔羊》中,Starling第一次和Lecter见面时,Starling掏出证件给Lecter看,Lecter说:“Closer, please… Closer…”这时背景音中出现了一种很低沉的类似空气流动的声音,并在Lecter走向镜头的时候像波浪般逐渐变响,由于之前的铺垫,观众此时的心理就不由自主地作好“Lecter突然如何如何”并伴随着尖锐音效的准备,但片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总是似有似无地笼罩着一层空气流动的低沉的声音,并随着对话的矛盾强弱时响时轻,使着七分钟的对话从头到尾都牵住观众的神经。这种低频音效在别的电影里也时常出现,比如《JFK》中证人描述肯尼迪遇刺现场时,就始终伴随着低频的翁翁声,把神秘和恐怖的气氛给带了出来。而超自然的声音则经常用来表现一些精神上的状态或科幻片中表现一些超自然的事物。比如《闪灵》中的那个小孩在发挥”The Shining”能力时,周围真实的对话声变淡,低频和高频声同时出现,代表着周围环境全被排开,精神集中听到超自然声音的效果。《JFK》中Garrison晚饭后阅读卷宗那段实际上是他的梦境,效果产生的原因不仅是特殊的光线,而且是由于那种十分空鸣的超自然声,使观众观看时未必明确得知“他在做梦”,而当Garrison噩梦醒来时再回过头去看就可以明白了,这种用法比之早期表现梦境时的画面波纹伴随类似拨竖琴的声音就要高明多了。而在《2001太空漫游》中,在众多宇航员靠近那块黑石板时,周围出现了极为异常的吟非吟唱非唱的起伏不匀的男女高音,形成了超自然的效果。
其实有时候,那些超自然的音效也经常和音乐融合起来,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加强画面的感染力。而通常来讲,这类音乐的作用是顺着画面的内容来配,以达到更好的情绪表现。但有的时候,设计和画面完全相反的音乐,却反而能达到更加好的效果。表现屠杀的场景使用什么音乐?通常会想到的是恐怖而紧张的音乐,这是从被屠杀者或导演的角度来达到一种否定屠杀者罪行的音乐,而且这种音乐一般不是有源音乐,因为谁会在屠杀到来时演奏乐曲呢。但如果有人演奏乐曲,又会演奏什么样的乐曲呢。《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军官在入室抓捕犹太人时发现了一架钢琴,便坐下来弹起了巴赫,虽然优美的古典音乐似乎和血腥屠杀的场面格格不入,但如此放在一起,德国军官的良好艺术修养反而强化了他的残忍和无情,优美的旋律和惊恐的叫喊,让观众的内心无比震撼。类似的,在《大象》,男主角以钢琴弹奏《致爱丽丝》,弹完以后做了个FUCK的手势,这是观众对这个人物最初的印象,而最后两个男主角枪杀师生,然后开枪打死对方,一直到最后男主角在冷冻室里以枪指着那对情侣,背景音乐就是《致爱丽丝》,优美的乐曲,男主角开枪射杀学生时游戏般的愉快表情,给观众的内心冲击却是无比的强烈。
音乐可以以衬托环境的背景音乐出现,也可以由画面中的琴、喇叭等音源放出,使音乐和画面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而有时候,音乐的来源却是人的内心,虽然音乐使用的方法仍然是表现情绪的背景音乐,但和画内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女主角Julie Vignon在泳池里游泳,正要上岸的一刹那,亡夫所作的音乐响起,随着Julie慢慢退回水中,音乐逐渐低下去,直到Julie潜回水下,音乐变得更低、更轻和有些含混,就如同人在水中听到的声音一般。又如Milos Forman的《莫扎特》,在Salieri从莫扎特的夫人手中接过莫扎特未完成曲目的稿件时,看着字迹潦草的乐谱,背景便出现了莫扎特的《'elvira Madigan' Theme》,随着Salieri一边说:“小提琴独奏,就像一片轻云高高地浮在空中……小提琴戛然而止,接着单簧管独奏……”,音乐跟着发生着变化,直到最后,恐惧而嫉妒的Salieri惊地失手把稿件散落在地,音乐不停。这样的音乐使用,使观众不仅从演员的台词,更通过乐曲了解了演员内心的心情。用画面表达人物心境必须靠动作、表情和语言,如果Julie在泳池那个场景没有背景音乐,则没有任何观众能明白她为何退回水中,因为Julie的动作和表情说明不了问题,但一加上音乐,一切都明了了。
当然,从更深的角度来说,不论音效、音乐、语言等都有许多更复杂的东西,这里只能浅浅地谈谈大致的几种用法,不同的声音可以造就完全不同的影片,声音处理的好坏是一衡量一部电影致关重要的标准之一。画面出了些差错,观众可能不会太注意,甚至看到也可能忽略,但声音一出了差错,哪怕只是一个细小的脚步没有合拍,观众立刻会感到非常不适,而这种不适,将会对以后的观赏产生不好的影响。而声音的艺术处理,自然是在有能力严格控制画面内部应有的声音之后,再进行独到而有新意的特殊处理,而画面和声音的恰当搭配,将能产生无比奇特的效果,其中变化真可说是无穷无尽。
-
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指出,谢谢了!
----------------
影视声音艺术创作论
——声音对环境交代和气氛营造的作用
影视中的声音大致分为音效、音乐和人声。声音在电影电视中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已从早期单纯的为了表现真实感而制作的声音,到现在营造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心理和所处时空、拓展画面空间甚至表达出画面中不宜或不便表达的内容,甚至让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与习惯用法背道而驰,让原本不协调的声画配合在一起,反而产生极为强烈的视听效果。音乐也从早期的有源音乐或单纯为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逐渐出现一些未必有源但却和画面中的人物内心有紧密联系的音乐,这些用法在电影中尤其明显,比之早期生硬的处理手法,声音的巧妙使用可以使视听感受更圆润自然和有种藏而不露。
影视中的音效大致分成自然声和超自然声。其中前者在影片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环境更真实,比如脚步、开门等胶片无法记录的声音信息,都要事先录制或后期制作。但真正在设计声音的时候,除了画面内必须的音效之外,还可以设计其他画面外的声音,使观众虽然没有看到但却听到了画面外部的事物与环境,就像生活中只闻其声不见其物一样可以判断出其方向和具体是什么,同样在画面外的声音也提供了观众更广阔真实的环境感。这是一个喧嚣的街道,还是一间安静的教室,是在万马奔腾的战场,还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画面带给观众的永远只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声音则给观众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巴顿将军》的片首,观众虽然没有看到台下军校的士兵,但从一开始嘈杂的声音、摄影机的角度和巴顿上台时下面逐渐安静下来,观众就能够判断出台下的士兵是用仰视的角度(摄影机的角度)来看巴顿,而虽然这五分钟的演讲除了巴顿以外一个活人都没有,但观众感到的却是一个将军对几百上千名士兵在说话,当然,巴顿说话的空间感和回音也告诉观众“那是一个封闭的大礼堂”。如果拍出底下士兵的反应会如何呢,也完全可以,但观众的视线就会稍稍分散,而且对于巴顿的讲话,底下的士兵总有表情,设计了表情,观众的关注点又转移了。而现在,巴顿从头到尾都是中心,不论底下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反应,他始终在台上发言、大喊、说脏话,让观众只看到他本人,将“个人”极大地夸张,这对于表现巴顿这个个性张扬和目无一切的狂人,实在是再合适不过。再看《沉默的羔羊》的片首,Starling从充满雾气的森林中跑到FBI的大楼前,声音从远处不断传来鸟鸣声逐渐变成直升机螺旋桨声和不断的枪响声,而观众看到了直升机降落和射击训练场了吗?没有,观众只看到两队人在跑步和几个人在爬绳索,但观众感受到的这个环境却是有直升机出入、有学员在射击场训练的FBI基地。而当Starling走进大楼穿过走廊时,身边又传来击打沙袋声、传真机声和电话铃声,直到她坐下来和Crawford交谈时,门外还有电话铃声不时出现。虽然声音不是从画面中的某件物体发出的,也没有让观众刻意地去“听到”这个声音,但不知不觉中就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非常真实完整的环境。
当然,画面外的声音不只是为了让观众感到真实,同时还能让观众知道画面外发生了什么,并通过画内人物或物体的反应了解到这个声音对画内事物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在路边撒尿,画外一声枪响,那人吐血倒地,然后杀手从他背后的墙角现身,这是常用的做法,即画外声音和画内人物形成互动。对话也是一样,画面外有人说话,画面内的人进行回答。但同时,画内的内容不变,而改变画面外的声音,却可以使两者互动时的意义完全改变。比如把枪响改成锐利物体刺入软物的声音,那么那人显然就是被刀刺死或者被箭射死;而同样,画内外的一问一答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改变甚至扭曲原意。Michael Moore在《华氏911》中把布什对失业者说的“Go find a real job!”改成了对Moore自己说,曲解的方法就是在之前的画面中切一个模拟人群中Moore视角的主观镜头,然后Moore对布什说:“Mr. Bush!Mr. Bush!”,而其实这个声音的来源没有任何根据,完全是以主观镜头给观众造成的错觉。而后一个镜头就是俯拍的布什在人群中对着刚才主观镜头机位的方向说:“Go find a real job!”于是一个表现布什幽默的新闻画面就成了布什丑态百出的一个例证。
除了表现环境的真实,声音还可以起到气氛营造的作用,当下的场面是让你感到舒缓平和,还是压抑紧张,或是惊恐,或是惊讶、诧异、恍惚、迷幻。不同的声音能给人的心情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特殊气氛的声音往往是被夸大的环境声或是超自然的声音,在恐怖、惊悚、悬念、科幻片中,这类音效更是作用巨大。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在地下室里那个所谓的老妇转过脸来的时候,尖锐的高频音效一下刺穿了观众的心理防线,伴随着摇曳的灯光和刺耳的弦乐声,惊骇的气氛一下被大大地夸张,或许许多年后观众不会再记得那个音效,也可能不会再记得那张脸,但是“恐惧”的记忆却不会消失。在Kubrick的《闪灵》中,在Jack Nicholson发疯之后,她妻子看到他在打字机上打的全是相同的一行文字时,同样出现了尖锐的声音把观众的紧张感逐步提升,而Nicholson出现并把他妻子逼上楼梯时,尖锐的音效逐步强烈,矛盾冲突也逐步激化,画中人和画外观众的情绪也越来越紧张。而在其他恐怖片中,时常出现的手法是让主人公在一个任何都可能有危险的地方探索,先让周围静到极致,然后突然冒出来个什么东西扑向镜头,同时突然给一个极尖极响的声音刺激观众的听觉,形成“吓一跳”的效果,不过这种手法实在比较低劣,但正由于这种低劣的手法,使得一些高明的手法有了建立的基础。在《沉默的羔羊》中,Starling第一次和Lecter见面时,Starling掏出证件给Lecter看,Lecter说:“Closer, please… Closer…”这时背景音中出现了一种很低沉的类似空气流动的声音,并在Lecter走向镜头的时候像波浪般逐渐变响,由于之前的铺垫,观众此时的心理就不由自主地作好“Lecter突然如何如何”并伴随着尖锐音效的准备,但片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总是似有似无地笼罩着一层空气流动的低沉的声音,并随着对话的矛盾强弱时响时轻,使着七分钟的对话从头到尾都牵住观众的神经。这种低频音效在别的电影里也时常出现,比如《JFK》中证人描述肯尼迪遇刺现场时,就始终伴随着低频的翁翁声,把神秘和恐怖的气氛给带了出来。而超自然的声音则经常用来表现一些精神上的状态或科幻片中表现一些超自然的事物。比如《闪灵》中的那个小孩在发挥”The Shining”能力时,周围真实的对话声变淡,低频和高频声同时出现,代表着周围环境全被排开,精神集中听到超自然声音的效果。《JFK》中Garrison晚饭后阅读卷宗那段实际上是他的梦境,效果产生的原因不仅是特殊的光线,而且是由于那种十分空鸣的超自然声,使观众观看时未必明确得知“他在做梦”,而当Garrison噩梦醒来时再回过头去看就可以明白了,这种用法比之早期表现梦境时的画面波纹伴随类似拨竖琴的声音就要高明多了。而在《2001太空漫游》中,在众多宇航员靠近那块黑石板时,周围出现了极为异常的吟非吟唱非唱的起伏不匀的男女高音,形成了超自然的效果。
其实有时候,那些超自然的音效也经常和音乐融合起来,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加强画面的感染力。而通常来讲,这类音乐的作用是顺着画面的内容来配,以达到更好的情绪表现。但有的时候,设计和画面完全相反的音乐,却反而能达到更加好的效果。表现屠杀的场景使用什么音乐?通常会想到的是恐怖而紧张的音乐,这是从被屠杀者或导演的角度来达到一种否定屠杀者罪行的音乐,而且这种音乐一般不是有源音乐,因为谁会在屠杀到来时演奏乐曲呢。但如果有人演奏乐曲,又会演奏什么样的乐曲呢。《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军官在入室抓捕犹太人时发现了一架钢琴,便坐下来弹起了巴赫,虽然优美的古典音乐似乎和血腥屠杀的场面格格不入,但如此放在一起,德国军官的良好艺术修养反而强化了他的残忍和无情,优美的旋律和惊恐的叫喊,让观众的内心无比震撼。类似的,在《大象》,男主角以钢琴弹奏《致爱丽丝》,弹完以后做了个FUCK的手势,这是观众对这个人物最初的印象,而最后两个男主角枪杀师生,然后开枪打死对方,一直到最后男主角在冷冻室里以枪指着那对情侣,背景音乐就是《致爱丽丝》,优美的乐曲,男主角开枪射杀学生时游戏般的愉快表情,给观众的内心冲击却是无比的强烈。
音乐可以以衬托环境的背景音乐出现,也可以由画面中的琴、喇叭等音源放出,使音乐和画面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而有时候,音乐的来源却是人的内心,虽然音乐使用的方法仍然是表现情绪的背景音乐,但和画内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女主角Julie Vignon在泳池里游泳,正要上岸的一刹那,亡夫所作的音乐响起,随着Julie慢慢退回水中,音乐逐渐低下去,直到Julie潜回水下,音乐变得更低、更轻和有些含混,就如同人在水中听到的声音一般。又如Milos Forman的《莫扎特》,在Salieri从莫扎特的夫人手中接过莫扎特未完成曲目的稿件时,看着字迹潦草的乐谱,背景便出现了莫扎特的《'elvira Madigan' Theme》,随着Salieri一边说:“小提琴独奏,就像一片轻云高高地浮在空中……小提琴戛然而止,接着单簧管独奏……”,音乐跟着发生着变化,直到最后,恐惧而嫉妒的Salieri惊地失手把稿件散落在地,音乐不停。这样的音乐使用,使观众不仅从演员的台词,更通过乐曲了解了演员内心的心情。用画面表达人物心境必须靠动作、表情和语言,如果Julie在泳池那个场景没有背景音乐,则没有任何观众能明白她为何退回水中,因为Julie的动作和表情说明不了问题,但一加上音乐,一切都明了了。
当然,从更深的角度来说,不论音效、音乐、语言等都有许多更复杂的东西,这里只能浅浅地谈谈大致的几种用法,不同的声音可以造就完全不同的影片,声音处理的好坏是一衡量一部电影致关重要的标准之一。画面出了些差错,观众可能不会太注意,甚至看到也可能忽略,但声音一出了差错,哪怕只是一个细小的脚步没有合拍,观众立刻会感到非常不适,而这种不适,将会对以后的观赏产生不好的影响。而声音的艺术处理,自然是在有能力严格控制画面内部应有的声音之后,再进行独到而有新意的特殊处理,而画面和声音的恰当搭配,将能产生无比奇特的效果,其中变化真可说是无穷无尽。
-
Everybody's Talkin'...